新闻中心
GuanHang &Machinery
王石、柳传志、张瑞敏的1984
他们是天生不安分的人,也是「肉身沉重」的人。历史舞台的灯光渐起渐灭,有人沉沦,有人最终成为了榜样。
「1984」,在作家乔治奥威尔的描述中被抽象成了「极权专制」的代名词,但在中国这一年却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南方周末》正式创刊、健力宝以「东方魔水」的身份开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凭借射击为中国夺得了第一块奥会金牌、中国考察编队首次抵达南极洲。
万科、联想、海尔……日后驰骋一时的公司均诞生于这一年。直到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他们身上的某些精神仍然可以让我们去借鉴和学习。以至于后来,人们将这一年称为中国现代公司的元年,在美国企业史上,具有类似意义的年份是 1886 年。
1984 年元旦过后,围绕着要不要办特区和办特区究竟对错的争论,促使南下广东来看个究竟。 1 月 24 日,不顾旅途疲劳的坚持要先去深圳,先后参观了罗湖国际商业大厦、蛇口工业区、深圳电子厂等地。 2 月 1 日,已经回到广州的在深圳市领导的再三恳请下,终于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 25 个字。最后的落款,他特意把时间写为「 1984 年 1 月 26 日」,无疑对深圳的改革开放注入一剂强心针。
1983 年 8 月,简陋不堪的深圳火车站货台上,堆满了从山东发来的数千吨鸡饲料。烈日之下,被连日大雨淋湿的饲料在高温中已开始发酵。 32 岁的王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同雇用的人员一起,一袋袋把饲料撕开晾晒。
他正抱定「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别人不能干的我还能干」的信条,为深圳发展公司销售鸡饲料。出人意料的是,饲料把王石逼入谷底,又把他捧上峰巅。
当时,深圳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对鸡和鸡蛋的需求居高不下,因而鸡饲料也成了抢手货。为降低价格,王石亲自跑到山东、河南、河北、辽宁等地,购进数千吨鸡饲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盈利了 40 万元。
可是,好景不长,一条令人心惊肉跳的消息使他的饲料生产陷入了窘境。在香港媒体的报道中:鸡饲料中发现致癌物质。一夜间,香港人不再吃鸡。王石不但把白手起家的 40 万搭进去了,还负债 70 万,年轻的他一度感到天昏地暗。
然而,王石并没有因此绝望。经过冷静的分析后,他认为物极必反不仅是哲学之道,也是贸易之道。「只要吃鸡养鸡,就得消耗大量的玉米,而玉米只有我王石手中有现货。」
在市场暂时没有需求的情况下,王石只身飞到大连、青岛口岸,订了 2.5 万吨的玉米。有人嘲笑他是个疯子,王石一笑置之。可是,信心和现实往往存在着非常大程度上的背离,他多么希望南海的台风能阻滞货船晚点到,最好把它打翻。
令人惊喜的是,在万吨货船即将到达之时,香港报纸刊登了另一条消息:之前报道有误,饲料中不存在致癌物质。消息如同及时雨,香港人再次开始享受吃白斩鸡、盐焗鸡的快乐!不被人问津的鸡饲料刹时间又变成了炙手可热的奇货。
于是,大小车轮蜂拥到蛇口码头,提货的车辆摆成一条长龙……第二役,王石不仅补回赔掉的钱,还赚了 300 多万元。看着向远方驶去的装载卡车队掀起滚滚尘烟,王石双手插腰,仰望蓝天,云朵是那么的白……
到深圳之前,王石曾做过工人,当过兵,上过大学,再就是在铁路上干技术员、工程师,最后在政府里面当公务员。
1984 年 9 月 21 日,隶属深圳特区发展总公司的国营企业——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宣布成立,王石荣任经理。彼时,企业主要以贸易为主,兼营工商业,年利润只是徘徊在五、六十万元之间。七十几个员工五花八门,有篮球健将、画家、舞蹈家、省计委工作人员、职业中学毕业生、特发公司员工……
这年秋天,在业务员王向宁的引荐下,一位叫王春堂的北京人来到深圳,宣称手头有 3000 万美元的出口外汇留成,换汇比率为 1 美元兑换人民币 3.7 元,当时的市场汇价是 1 美元兑换 4.2 块钱。王石向王春堂预定了 1 000 万美元的「外汇留成」,然后他从中国银行「顺利」贷到 2000 万元人民币,凑足 3700 万元汇给王春堂。从此之后,展销中心的办公设备源源不断地销往北方。
与此同时,任志强指挥「北京华远贸易公司」南下珠三角,以黑马之态开始同当地公司「抢」货源,而深圳特区的几大集团已开始将兴趣点聚焦在罗湖区建造高楼大厦上。
1985 年伊始,王石卷入了一起「 4000 万美金调汇案」。此案的业务方式与上述过程丝毫不差,只因利益分配不均,成为全国几大逃汇案之一,当时北京专程派出了和军纪委两个调查组赶赴深圳。但是展销中心参与的倒汇业务均有正规手续,从银行汇款到进口批文一应俱全,最后调查组无法确定这种行为是否违法,只好把重点放在这些调汇合同过程中是否有行贿受贿的行为。
彼时,北方理论界正在讨论特区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王石第一次感觉到个人的命运同特区的命运以及北京决策者的态度是如此紧密关联。跟着时间的推移,案件最终以淡化的形式收尾!
为了改变公司的形象,王石想到了一个最直接的办法——把企业推向市场,走股份制有限公司的新路。 1988 年 11 月 21 日,深圳市政府批准股份化改造方案,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批准发行万科股票,公司定名为「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此后,王石开始卖掉万科蒸馏水公司、零售公司、影视公司、广告公司、礼品公司,走上房地产开发大道。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 40 岁之前,他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 13 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一点价值都没有。」
1984 年,科学院举办过一次科技展览,当时海淀区还是以种水稻为主,中关村街上办起了一片公司,尽管小平房与硅谷车库的面积差不多大,但「两通两海」已经以明星企业的身份挺立在那儿。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
随着计算所的财务情况越发糟糕,来自政府和军队的订单几经绝流。于是,深感危机来袭的柳传志找到了张祖祥、王树和等十名计算所员工以 20 万元人民币创办了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联想前身)。
创业不到几个月,柳传志就被人骗走了 14 万元,另外卖电子手表也赔钱了,公司经济一度十分紧张。但是他们原来有个科研成果,叫做联想汉字系统,后来史玉柱成为他主要竞争对手。
柳传志认为,「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只有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能有穿透力。」于是,他把联想汉字系统插在 PC 机上,帮助 PC 机的公司推销机器,尤其是卖进口 PC , 1 台能赚 8000 块钱。到 1987 年,柳传志慢慢的变成了金牌销售员的角色。联想代理的 ASTPC ,一个月能销好几百台。打通了销售经营渠道以后,他决定要自己生产。
1988 年,柳传志和几个人来到香港,手里只攥了 30 万港币。因此,他们到香港也只能和在国内一样先从做贸易开始,通过贸易积累资金,了解海外市场。接着联想选择了板卡业务,然后转战国内,为联想 PC 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联想的发展历史中,柳传志一直很注意培养或提拔年轻人,但第一个进入他视野的接班候选人并非现任联想总裁杨元庆。1989 年夏天,孙宏斌还是刚加入联想的新人,因为在铺设销售网络上的炫目表现而获得柳传志的注意和全力支持。
同年 6 月 5 日,柳传志乘机赶往香港。中关村内盛传他与一起逃跑了。一年前,柳传志在国内贷了 100 万美元于香港成立合资公司,结果亏得快没有骨头了。
柳传志到达香港后将公司所有的人都叫到面前,「我今天是个要跳楼的人了,这 100 万美元是我在国内的全部资产,如今全丢了,我没脸面再在世上活了。」
一年后,联想事业终于蒸蒸日上,但孙宏斌却日益膨胀,逐渐不服控制,在企业内部建立了自己的王国,与柳传志也日渐交恶。一次矛盾激化后,柳传志收到传闻,孙要卷款而逃,于是当即向公安局和检查院报案。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定孙宏斌「挪用公款」罪名成立,刑期五年。那年 1 月,他的孩子刚刚出生。
1984 年,德国「利勃海尔」姗姗来迟,到中国寻找合作厂家。张瑞敏为了争取这一个项目东奔西走,还费尽周折到省里和轻工部争取,并保证「一定能做好」。最后,他总算把这一个项目争到了,却遇到新的问题——项目没人干。
十万火急之下, 35 岁的张瑞敏临危受命出任青岛电冰箱总厂(海尔的前身)厂长,他是这一年里更换的第四任厂长,摆在张瑞敏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烂摊子:负债 147 万元、 600 名职工有一半想调走。
12 月 26 日中午,张瑞敏给妻子打了一个电话,「我下午就要到冰箱厂去了,你做一下思想准备吧,干得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不好就不能回来了。」妻子的回答是,「你愿意去就去,回不来我养活你。」挂断电话后,张瑞敏立刻到青岛电冰箱总厂走马上任。
走进臭气熏天的车间,张瑞敏心情十分沉重,此前一直担任青岛市家电公司副经理的他,对这个破败亏损的街道小厂并不陌生:过去曾经生产过许多产品,比如洗衣机、电动葫芦,但都因质量上的问题最后被迫停产。
八点上班九点到岗,十点钟开始睡午觉,还有一些员工上班时间打扑克、下棋,甚至在车间里随地大小便。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张瑞敏立刻回到办公室,定出十三条规章制度。
出台后,许多员工认为这十三条和原来的那些规章制度比起来太简单了,于是并没有认认真真地对待。没过几天,厂里有一个员工偷东西,上午十点钟被抓住,十一点钟就贴出公告:开除厂籍,留厂察看,一举震慑住了大家。
张瑞敏上任时正值春节前夕,厂里负债累累,发工资都成问题。就在员工们心里忐忑不安的时候,张瑞敏不仅按时发放工资,还破天荒的每人发了 5 斤鱼作为「奖金」。原来,他连夜赶到附近几家乡镇企业借钱,不但费劲唇舌,滴酒不沾的他还喝得酩酊大醉,终于把员工们的工资和「奖金」借了回来。
1985 年,张瑞敏用一个月的时间生产出全亚洲第一批四星级电冰箱。然而,「琴岛-利勃海尔」冰箱上市之后,却一台也没卖出去。因为与市场上主打品种两星、三星冰箱相比,消费者难以辨别其优势,并且双倍的高价更是让我们消费者望而却步。
张瑞敏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突破市场壁垒。他带着员工们到商场现场搞营销,把自己的冰箱同日本的冰箱放在一起,用温度计向顾客展示两种冰箱的制冷能力;还从食品保鲜角度向顾客介绍,四星级冰箱强大的制冷能力对食品保存的好处。张瑞敏等人没有白忙碌,有顾客当场就买下「琴岛-利勃海尔」冰箱,市场的坚冰就这样被击破了。「琴岛-利勃海尔」冰箱逐渐畅销,供不应求。
就在「琴岛-利勃海尔」冰箱销售势头喜人之时,一位用户带着刚买的冰箱到厂里要求换货,原因是冰箱上有一道划痕,虽然只是小毛病,但是用户不能容忍攒了多年钱才买的新冰箱有瑕疵。而在换货的过程中,工人们发现仓库里共有 76 台冰箱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这个情况被汇报给张瑞敏,他当即宣布,问题冰箱要全部砸掉,谁生产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下第一锤。之后,大家轮流开砸,看着自己辛苦造出的冰箱转瞬间变成了废铁,许多员工都落下了眼泪。
对于张瑞敏「砸冰箱」的举动,外界有人称他是「疯子」、「有病」,也有人说他「作秀」,就连部分上级领导也埋怨他傻。张瑞敏对此的回应却是,「作为厂长,我负责任,扣我一个月工资。今后,谁出质量上的问题谁负全部责任。」三年之后,张瑞敏带领海尔人捧回了中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做企业就像走在钢丝上,企业家每天都要寻找走钢丝的感觉,一旦哪天没有了,那么企业差不多就完了。」
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代企业家终于熬过了漫漫长夜,而见到了喷薄欲出的朝阳。他们有着特殊的生存特征,依靠强大的个人魅力、勇气与探索精神,冲破束缚,在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大时代里,带领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成长为可以与国际名企一较高下的巨头。